微生态制剂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及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随之加大。动物日常摄取的营养成分直接关系到水产、牲畜养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涉及到生物链的延续。微生态制剂以微生物菌群为主要原料,其具有抑制病菌生长、调节倡导功能的主要功效,且原料易得、使用方便,能够有效维持动物饲养的营养供给。
1 微生态制剂相关内容综述
1.1 微生态制剂种类
目前,我国常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菌种多达10余个,包括乳酸球菌、芽孢杆菌、拟杆菌、假单胞菌、曲霉等。微生态制剂既可以用于动物养殖,也可以应用到种植业,其中,应用于养殖业的微生物制剂主要分为活菌制剂与死菌制剂和代谢产物两种,而应用于种植业的微生物制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生物防治、土壤改善和促进植物生长。
1.2 微生态制剂功能
微生物制剂对动物的消化系统进行修补与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群的繁殖,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从源头上降低动物的发病几率,也能够减轻饲养人员的工作负担。
微生物制剂的工作原理如下:在水苏糖的作用下,动物体内的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加快繁殖,从而有效抑制腐败群的产生,在此基础上产生大量生理活性物质,维持肠道酸碱平衡,促进肠道蠕动,消解抗癌物质,达到杀菌抗病的良好效果。微生物制剂针对动物消化系统问题进行逐一改善,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帮助器官的发育与生长,并弥补了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1]。
此外,微生态制剂在污水治理、植物栽培、土壤环境改造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利用。
1.3 微生态制剂发展现状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Parker最早提出微生态制剂这一概念,并对其概念进行清晰界定。80年代末,生物学家Fuller对微生态制剂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改变肠道菌群平衡的或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我国对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端较晚,但成果较为丰富。1990年,我国于微生物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微生态制剂”一词,1993年,蔡辉益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微生态制剂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它是一种能够维持动物肠道功能正常的活菌制剂,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截至2008年,我国已公布可适用于动物饲养的安全微生态制剂达到16种,且推广应用的效果较为良好。但针对不同种群的试剂实验与应用推广还相对缺乏,诸如对于已达到平衡标准的消化系统是否还有使用的必要;微生态制剂是否适用于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等,这也使得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2 影响微生态制剂产品性能的主要因素
2.1 使用剂量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需要按照严格的计量标准,若使用计量未达到标准便无法发挥预期效果,而使用过多则造成动物体内胆汁分泌过多,破坏肠胃pH值平衡,进而形成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2.2 保存条件
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固体发酵、深层发酵等阶段,对于生产环境有极高的要求,若再生产过程中混入真菌,会导致微生物制剂无效。与此同时,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也应按照严格标准,保持环境通风良好,温度均衡,若在饲料与制剂混合搅拌过程中出现高温,则会影响到制剂中益生菌的活性。此外,储存环境对于微生态制剂的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储存的环境应保持恒温干燥,若储存室的湿度较大,则会影响到菌群的存活率,碰撞挤压等会破坏益生菌的细胞壁,损坏制剂外包装,造成杂菌污染。除乳酸菌外,其他制剂的储存温度要求在30℃以下,pH值4以上[2]。
2.3 使用标准
在动物饲养中,每1g饲料中至少含有100万个活菌才能使制剂的作用充分得到发挥,对此,饲养人员需要严格把控规定单位饲料中有效活菌的数量。为进一步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功效,可将其与益生元添加剂进行联合使用,包括甘露寡糖、乳寡糖等,为有益菌群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好的促进动物消化系统的发育与再生长。
3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实际应用
3.1 针对幼龄动物的应用
初生幼崽体型较小,肠胃吸收能力弱,且消化系统尚未建立起菌群,一旦遭到有害菌体的入侵,就会影响到幼崽肠胃功能,出现进食少、体质差的问题,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能够帮助幼崽提早改善肠道功能,加快饲料的吸收与消化。幼崽在初期需要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往往一直成年动物需要供给多只幼崽哺乳,导致幼崽间的进食不平衡,体质较弱的幼崽则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给。微生态制剂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这一问题,帮助幼崽提早进入草料饲养环节,其在动物体内构建的病原菌防御系统能够有效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加快对粗粮及草料的吸收,从而提高幼崽的抗病能力。
文章来源:《生物技术》 网址: http://www.swjszz.cn/qikandaodu/2021/021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