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至名归!CRISPR基因编辑系统为生物技术领域提
来源:药明康德
北京时间今天下午,诺贝尔基金会宣布,近年来火热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斩获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在这一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和Jennifer Doudna教授摘得桂冠。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为整个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了无限可能。
地中海边的神奇发现
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故事还要从一座名为圣波拉(Santa Pola)的地中海小城说起。30年前,一位名为Francisco Mojica的年轻人在当地的一所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而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圣波拉海滩上发现的一种古细菌。
▲CRISPR基因编辑的诞生,离不开Francisco Mojica教授的发现(图片来源:BBVA Foundation)
在分析这种古细菌的DNA序列时,年轻的Mojica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里,存在许多奇怪的“回文”片段。这些片段长30个碱基,而且会不断重复。在两段重复之间,则是长约36个碱基的间隔。对于这种具有规律性的重复,Mojica后来给它起了一个拗口的名字“常间回文重复序列簇集”(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Palindromic?Repeats)。不过它的缩写好记多了,它就是本文的主角CRISPR。
事实上,这并不是人类首次发现CRISPR序列。早在1987年,一支日本团队(石野良纯教授为第一作者)就已发表论文,表明大肠杆菌里也有类似的序列。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首次知道CRISPR序列的存在。然而,这支日本团队当时并没有对CRISPR序列进行详细的研究,因此它的功能还不为人所知晓。
▲1987年的这篇论文,可能是人类首次知道CRISPR序列的存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Mojica教授推断说,如果两种有着巨大差异的微生物里都有这种奇怪的序列,这就说明它肯定有着某种特殊的功能。在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后,他又发现大约另外20多种微生物里,同样具有CRISPR序列。然而,这种奇怪序列的功能,却迟迟未能得到解答。
微生物的“免疫系统”
为了寻找CRISPR序列的功能,Mojica教授每天都在数据库里痛苦地搜索,想要发现这些奇怪序列的意义。2003年,大海捞针般的探索,还真的给他找到了一片新天地!Mojica教授发现,一些大肠杆菌内的CRISPR序列,与一种叫做“P1噬菌体”的病毒的序列高度吻合。顾名思义,噬菌体是一种能够“吃掉”细菌的病毒,这一种噬菌体也的确能够攻击大肠杆菌。但有意思的是,Mojica教授所研究的这批大肠杆菌,竟能完全不受P1噬菌体的感染!
Mojica教授立刻意识到,这与人类的免疫系统何其相似!在人体里,免疫系统会记住过去遇到过的病原体的模样。等到病原体入侵时,就会对其发起攻击。而在大肠杆菌细胞内,CRISPR序列也同样能让细菌记住噬菌体的模样,抵抗病毒的感染。
▲一种微生物体内的CRISPR系统的工作原理(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为了这一刻,Mojica教授已经等待了18个月的漫长时光。兴奋的他在2003年向《自然》杂志投去了他的研究结果。很快,《自然》的编辑以“早就知道了”为由,拒绝发表这项研究。不久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也以“缺乏新颖性和重要性”,同样予以拒绝。再之后,Molecular Microbiology与Nucleic Acid Research两本期刊也给Mojica教授发了拒信。万念俱灰之下,他把论文投给了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一本影响因子不到2分的期刊。即便如此,这篇论文还是经过了长达一年的修改和审核,才最终得以发表。此时,已是2005年2月。
切开DNA的魔剪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科学家们对CRISPR序列的作用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并阐明了它的详细机理。原来在病毒感染细菌后,CRISPR序列会喊来帮手,形成一个具有核酸切割能力的复杂结构,并最终切断病毒的DNA。对于细菌来说,这是从源头清除病毒感染的好方法。
但对生物学家来说,这套细菌的“免疫系统”,让他们看到了精准切割DNA的希望!或许,它能被开发成为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方法。2012年,维也纳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
文章来源:《生物技术》 网址: http://www.swjszz.cn/zonghexinwen/2020/1009/353.html